公司名稱:沈陽恒久安泰環(huán)保與節(jié)能科技有限公司
聯(lián)系人:陳經(jīng)理
熱線電話:4008-532-966
固定電話:024-85635968
聯(lián)系電話:15509878060
公司傳真:024-85635980
公司郵箱:sales@h9at.com
公司地址:沈陽經(jīng)濟技術開發(fā)區(qū)三號街12甲4號
2018年的沈陽格外的炎熱,特別是入伏后,持續(xù)38°C的烈日炙烤著大地。烈日烤得大家要熟了一般,空調房、地鐵、商場都是大家躲避烈日尋求絲絲清涼的好去處。然而,我們的工人師傅、暖通工程師、項目經(jīng)理們?yōu)榱粟s工期,必須每日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,接受烈日的“烤”驗,為的就是換得嚴寒冬日里千家萬戶的溫暖。 從實習生做起 不怕吃苦不怕累 工作在一線的暖通工程師兼項目經(jīng)理林巖就是其中一位。二十出頭的他來公司實習時就深深的被我們公司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所吸引。大學畢業(yè)后毅然選擇了我們這家剛剛創(chuàng)業(yè)之初的小單位。帥氣又陽光的小伙子投入到工作崗位后如小宇宙爆發(fā)般活力無限,從跑現(xiàn)場、制定具體的施工方案、親繪暖通工程圖、到現(xiàn)場指導暖通工程施工,直到后現(xiàn)場調試服務統(tǒng)統(tǒng)包攬。這對于年輕的林巖來說既是學習又是一份嚴峻的考驗,工作中重重困難,無時無刻地考驗著他。 從暖通工程師到項目經(jīng)理 不斷自我挑戰(zhàn) 經(jīng)過兩年的歷練,如今的林巖已是可獨擋一面的項目經(jīng)理了,他的成功離不開他不斷的自我學習。干一行、愛一行、鉆一行是林巖又一優(yōu)良的品質,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,不忙的時間里,90后的他很少打電游、很少追劇,而是不斷學習專業(yè)知識。偏于現(xiàn)場暖通項目管理的他,也親自參與暖通圖紙的設計,科班出身的他,加上勤奮好學,被研究院的領導看在眼里,喜歡在心里,一心想把他收入自己的部門。但幾次談話后,林巖很有自己的主見,他想在現(xiàn)場項目管理方面突破自己,讓自己盡快的成長,想成為部門的骨干力量,成為一名項目經(jīng)理。他已深深的融入團隊中,不想離開自己的同事們、領導和師傅們。 正是有著明確的目標,他的工作熱情更是高漲。今年,他主動請纓,負責沈陽市所有簽訂的小學煤改電項目。 近日,多年來沈城不曾有的高溫更像是在“烤”驗他一般,午時地表溫度已達62 °C。然而,為了保證所有的學校能夠在9月份開學前全部完成,他一所學校一所學校的保質保量的奔波著。采訪之際,他正對4個學校現(xiàn)場同時進行項目改造,頂著烈日每天穿梭于學校之間,這段時間他經(jīng)常是每天工作14個小時,他帶領的施工隊伍,也是拼盡了全力奮戰(zhàn)在這炎炎烈日下,原本白皙帥氣的小伙變成了”黑”人模樣。 不斷進步 離不開團隊的激勵 一個人的成長是離不開團隊激勵與影響的。林巖之所以能夠迅速成長并獨擋一面,得益于他工作在一個非常團隊,人數(shù)不多,但非常專業(yè)、敬業(yè),且團結。記得有一次,需要改造的單位已接近供暖期,且位置又處居民區(qū),設備運輸?shù)能囕v白天不能進來,只能晚些運輸設備又會產(chǎn)生噪音,為了不影響居民入睡,他們毅然決定等到凌晨2點當居民睡熟了后再開始干活,大家齊心協(xié)力趕在清晨前結束工作。就這樣,他們白天加緊干,晚上“偷偷干”,竟一點兒沒有延誤供暖的時間,客戶們對他們欽佩不已,稱贊:“是一支高效團隊”。 記得2017年冬天,一所學校的煤改電項目剛剛完成不久,可是管道旁邊一排電線柱子有個別傾斜,為了學生們的安全,經(jīng)與電業(yè)局溝通后,將柱子一一拆掉,幾百斤的柱子,又因為路窄車輛無法駛入,工程部9名同事一起將石柱子抬出,當校園變得異常寬廣整潔時,這些小伙子們身上的羽絨服已全部濕透。劉帥經(jīng)理請客吃燒麥,結果筋疲力盡的大伙吃了一盤又一盤,吃掉近300元的燒麥。 正是這種積極向上,不怕苦、不怕累的團隊精神鼓舞著90后小伙子林巖,他摒除了90后在人們心中固有的“驕縱、不能吃苦、只想輕松賺大錢”的印象,在苦、累的一線快速成長起來,僅兩年的時間就成長為可以獨擋一面的人才。 ①危險的電線柱子→②拆了一地的柱子→③齊心協(xié)力搬運石柱→④完工后整潔的校園 烈日下堅守崗位的工程服務部同事們 這就是工程服務部的團隊,他們任勞任怨、不怕吃苦、在平凡的崗位上力爭做得好,而林巖一名90后的年輕人,在公司創(chuàng)業(yè)之初就堅定的選擇了公司,踏踏實實、愛崗敬業(yè)、不斷進步,我想這就是公司需要的一種拼搏精神吧! 正是,有著他們這樣一群人,不懼“烤”驗,敢與時間賽跑,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,才保證了煤改電項目的落地開花,是他們用豆大的汗水澆灌著清潔能源供暖的明天。(文 陳軼瑛)